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3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林业   322篇
农学   330篇
基础科学   145篇
  602篇
综合类   2084篇
农作物   319篇
水产渔业   393篇
畜牧兽医   1074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39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16SrDNA测序方法对从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草原四种主要禾本科牧草根际分离获得的18个固氮菌株进行属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其中7株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3株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1株属于固氮菌属(Azotobacter)、1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属于假...  相似文献   
52.
采用林间试验,在苹果小吉丁虫幼虫期对受害野苹果树进行不同施药方式和施药浓度的组合处理,探究16%虫线清乳油对野苹果小吉丁虫化学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打孔注药和输液法施药方式在30 d后校正防效均达到90%以上;采用输液法及施药浓度为1倍稀释时,在整个防治期内校正防效均高于其它处理。对返青率进行比较分析时发现,对于野苹果树生长,最适合的施药浓度为2倍稀释。因此,在虫害防治前期采用1倍稀释浓度、防治后期采用2倍稀释浓度进行施药防治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3.
王昌伦  朱昭阳 《林业科学》1992,28(2):107-114,T002
作者对贵州乌桕品种(类型)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熔点、酸值、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皮油率、梓油率、全籽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微量及矿质元素、显微组织特征,以及籽实采收期和存放期对品质的影响。为乌桕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核心技术,探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库子系统、生态环境管理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具有查询、统计、叠加、显示、打印等一般功能,也具有监测分析等特殊功能。其中.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包括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地面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的设计,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监测、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55.
“3S”技术在福建省湿地研究中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其境内的湿地资源地域特点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海岸湿地分布省。通过对国内外湿地研究中“3S”技术的应用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福建省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阐明了福建省的研究工作存在着起步迟、资金投入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今后福建省应着重做好应用“3S”技术对全省湿地资源状况全面清查与制图,抓好几个重要典型湿地综合研究,应用web技术加快福建省湿地科研的步伐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机制及其宏观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虽有众多假说 ,但均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诸多生态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得出了许多结论、导出了不少争议。本文主要简述了生物因子 (如生产力、生物量、种间关系、土壤微生物 )和非生物因子 (干扰与空间异质性、气候、土壤因子等 )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在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研究中所用的 3S技术与数学方法。总之 ,我们应坚持综合作用的观念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不同的对象层次上 ,全面、深入地研究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才能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全面、完善的理论  相似文献   
57.
利用诱饵树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贤开  雷永春 《林业科学》1992,28(5):466-470
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欧美杨、黑杨林,从苗期至成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桑天牛(Apriona germari)为害,轻则生长受抑,重则死亡,为此,我们根据桑天牛成虫具有补充营养的特性,于1985—1988年在广州军区南湾湖农场,开展了以诱饵树招引诱杀桑天牛成虫的大面积试验工作。一、研究方法及结果 (一)成虫补充营养与产卵量及寿命的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58.
AIM: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 (OmpA) from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TCC 19606 on the autophagy of RAW264.7 cells. METHODS:The RAW264.7 cell model stimulated by OmpA wa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OmpA on the autophagy of RAW264.7 cell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Western blo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The OmpA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LC3B-Ⅱ and reduced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s of Akt, mTOR and p70S6K. Rapamycin further reduced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s of mTOR and p-70S6K, and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LC3B-Ⅱ induced by OmpA. CONCLUSION:The OmpA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duces autophagy via Akt/mTOR/p70S6K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RAW264.7 cells. This work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utophagy induced by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o find a new method against the infec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相似文献   
59.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species of Cryptosporidium among HIV/AIDS patients in southwest of Iran. Two hundred fifty faecal samples from HIV patien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Cryptosporidium oocysts using a conventional coproscopic approach. Such oocysts were detected in 18 (7.2%) out of 250 faecal samples. Genomic DNAs from 250 sample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a nested-PCR-RFLP technique targeting different loci of 18S rRNA gene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ut of 250 samples, 27 (10.8%) were positive for different Cryptosporidium spp; Restriction patterns resulting from the digestion of the nested amplicon with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VspI and SspI showed that C. parvum (70.38%) was the most prevalent species, followed by C. hominis (25.92%) and C. meleagridis (3.7%), respectively. The mean CD4+ T-cell count was 215 cells/μL. There wa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cryptosporidiosis and CD4+ T-cell count (P = 0.000) wit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recorded among patients with CD4+ T-cell count < 200 cells/μL. This confirms that there is a low opportunity for this parasite to get established as the patients CD4+ T-cell count increases. Also HIV infection increased the risk of having Cryptosporidium. Our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are useful for any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o control disease diffusion.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